1970年代~2000年代,DRAM的惨烈搏杀和王朝更替

电子技术   2024-05-21 11:05   314   0  
70年代,Intel凭借1K DRAM研发成功迅速占领市场,IBM和德州仪器也开始入局。

80年代,日本厂商凭借低价优势份额持续提升,韩国三星也在此时开始布局DRAM。
90年代,开创DRAM产业的三大元老——英特尔、德州仪器和IBM陆续退出DRAM市场。
近10年,DRAM市场集中度逐渐上升,形成了三星电子、SK海力士、美光三足鼎立的格局。

11263_742s_7830.png


1970年代前期,Intel一家独大,占据全球超80%份额。

Intel研究小组利用MOS工艺开发出1kb DRAM,并通过解决各项生产工艺缺陷,于1970年在其3寸晶圆厂成功量产C1103,奠定了DRAM快速商业化的基础。
由于当时大中型计算机使用的磁鼓存储器笨重昂贵,Intel向计算机用户大力宣传DRAM,1972年凭借1K DRAM取得巨大成功。到1974年,Intel的 DRAM市场份额达82.9%。

11264_xq6g_3902.png


1970年代后期,Mostek击败Intel,成为DRAM市场最大厂商。
1973年,美国其他厂商例如德州仪器、Mostek(由德州仪器的前员工于1969年创立)、日本厂商NEC等先后进入DRAM市场,德州仪器推出成本更低的4K DRAM,Mostek推出针脚更少的4K DRAM,均成为Intel的强劲对手。

11264_nz1g_1364.webp


1976年,Mostek推出的MK4116采用了POLY-II(双层多晶硅栅工艺),容量达16K,大获成功,占领75%的DRAM市场。而后继续持续推出新产品,在70年代后期,一度占据DRAM市场85%份额。但后来公司发展遭遇较大障碍。

1978年,四位Mostek离职技术人员创立了另一个未来的存储巨头--镁光。

1980年代:“低价优质”的日本产品横扫美国市场,Intel含恨退出


1976年,日本VLSI联合研发体成立,设立了6个实验室,从高精度加工技术、硅结晶技术、工艺处理技术、监测评价技术、装置设计技术等方向入手,成功攻克了包括电子束光刻机、干式蚀刻装置等半导体核心加工设备,以及领先的制程工艺和半导体设计能力。

在VLSI项目的推动下,日企1980年研制成功64K DRAM,已成功赶上美企DRAM研发进度。

11264_ija1_7806.webp


1983年,日本DRAM内存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,当时主流提供256K内存公司中,日本企业有富士通、日立、三菱、NEC、东芝等多家,而美企仅有摩托罗拉,而仅NEC九州工厂的256K DRAM月产量, 就高达300万块。

1984年,日立生产的DRAM内存已开始采用1.5um生产工艺,三菱甚至公开4M DRAM关键技术。
1986年,仅东芝一家,每月1M DRAM产量就超过100万块。

到1980年代中期,日本厂商的DRAM产品技术领先, 产品质量更好而价格却更低,几乎横扫了美国市场
截至1986年,日本存储器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上升至65%,而美 国则降低至30%。

1985年,陷入泥潭的Intel不得已宣布退出DRAM市场。

11265_e3lv_4215.webp


1990年代:日美关系转变,韩国抓住契机切入半导体产业


早在日本启动VLSI研究项目的同时(1976年),韩国政府已建立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(KIET),分为半导体设计、制程、系统三大部门,交由从美国半导体产业回来的技术专家负责,招收大量美国归来的韩系工程师,集中研发集成电路关键技术。

1985年,美国里根总统开启第二届任期,而随着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威胁减弱,以及美国政府赤字急剧增加,美国政府对日本经济的扶持政策发生转变,日美贸易摩擦增加,美国主导的 《广场协议》开启了日元升值之路,美国半导体协会也发起了对日本半导体等产品的反倾销诉讼,而后达成了对日本半导体产品的价格监督协议。

11265_cgxe_9241.webp

上述种种,直接导致日本DRAM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和性价比的快速下降,这给了韩国半导体产业可乘之机

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,韩国三星,LG、现代和大宇等财阀,通过购买、引进DRAM技术专利及加工设备,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投入研发,以追赶技术差距。

1980年代后期,家用PC电脑兴起,且产品换机时间大幅缩短为3-5年,普通消费者对价格敏感,而对使用寿命要求不高,且日本半导体产品受到美国压制,韩国DRAM产品得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。

1992年,三星率先攻破技术壁垒,推出世界第一个64M DRAM。
1996年,三星又开发出第一个1GB DRAM。三星电子DRAM芯片出口额达到62亿美元,位居第一;现代电子居世界第三。

2000年代:DRAM“三足鼎立”之势形成

1999年,现代与LG合并,后从现代集团拆分改名海力士;镁光收购德州仪器内存部门。
2001年,三星、镁光、海力士、英飞凌占据市场8成份额。
2008年,因金融危机,英飞凌将内存部门拆分出去。
2011年,供过于求,奇梦达和尔必达先后宣布破产。
至此,DRAM厂商从曾经的“百花齐放”形成了三星、海力士、镁光“三足鼎立”的局面。

11265_gtht_4627.webp


转自-懂点技术的采购YJ

数据源于网络,错改,侵删!

登录icspec成功后,会自动跳转查看全文
博客评论
还没有人评论,赶紧抢个沙发~
发表评论
说明:请文明发言,共建和谐网络,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。